一提起年画,大家想起来的就是要过年了
过去五年,河北省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劣五类断面全部清除,近岸海域国考点位水质达标率100%,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3.5亿立方米,华北大漏斗治理成效明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谢雅 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下一步,河北将继续巩固深化退后十成果,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贡献。
如今,河北蓝为燕赵儿女的幸福生活加码,生态绿正成为河北亮丽的底色,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北新画卷正在加速铺展。其中,2021年的一级优天数为67天,较2013年增加了53天。其中包括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当前,河北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蓝天保卫战取得历史性突破,白洋淀首次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营造林全年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蓝绿交织的未来之城将确保蓝绿空间占比70%以上。
漫步白洋淀,野鸭戏水忙河北省一条条河流经过洗礼正重新焕发光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三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三项主要指标同比下降16%以上,稳定达到三类水以上标准。再现华北明珠之美的白洋淀,正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着良好生态环境支撑。
航拍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现场。新办法构筑考核体系。构筑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开发白洋淀水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率先采用在线水质分析仪器+污染溯源仪+高清视频监控+VR全景展示等综合技术,保障监管全方位无死角以最强力铁腕治污,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白洋淀水质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创新制度,打造水治理的白洋淀模式我省坚持创新白洋淀流域水管理制度,打造五个新白洋淀模式,积累了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河北经验。截至2021年,新区稻田、藕田退耕还淀15.05万亩、旱田退耕还淀11.9万亩,白洋淀流域共建设人工湿地6个。
航拍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现场。1月9日,从省生态环境厅传来好消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三项主要指标均同比下降16%以上。积极推进入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建设,大力开展退耕还湿还淀,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鸟类、鱼类、底栖动物等生物提供良好栖息地。大力实施入淀河流河道疏浚,完成府河、孝义河、瀑河、潴龙河、北拒马河等白洋淀上游280公里补水河道综合整治,狠抓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整治。
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全流域铁腕治污,打响全流域治理战役1月5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化验室负责人张冬生和同事来到安新县白洋淀旅游码头凿冰取水样化验。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上,2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再次提标,主要污染物按照Ⅲ类强化管控,远高于国家工作要求和现行污染物排放最高标准。新科技助力精细管理。2018-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239个。
2021年,在白洋淀及上游流域61个考核监测断面,建成42座水质监测自动站,实现地表水监测覆盖淀区和全部入淀河流及主要支流。再现华北明珠之美的白洋淀,正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着良好生态环境支撑。
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Ⅲ类水,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探索开展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制定白洋淀流域高分辨率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水生态监测及生物多样性评估,丰富白洋淀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有效支撑精准、科学治理。
(河北日报记者张伟亚)。高擎问责铁盾,精准传导压力,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督促地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部门责任未压实、乡镇压力传导不到位等问题整改。构筑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开发白洋淀水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率先采用在线水质分析仪器+污染溯源仪+高清视频监控+VR全景展示等综合技术,保障监管全方位无死角。刘振安说,但是后来的几十年,白洋淀的污染一年比一年重,有时每天能看到上游污水一股一股地流过来,淀区老百姓的生活污水也直排入淀。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实现从2017年的劣Ⅴ类-Ⅴ类-Ⅳ类到Ⅲ类的连续跨越突破,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几个小时后,结果出炉:化学需氧量13mg/L,高锰酸盐指数3.3mg/L,氨氮0.07mg/L,总磷0.01mg/L,你看,这是白洋淀旅游码头水质主要指标监测情况,目前已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雄安新区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576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103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治理,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新办法构筑考核体系。
特别是2021年聚焦水质实现Ⅲ类目标,实施九大类66项水质提升保障工程,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一淀九河,治理措施细化到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2021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公布施行,将规划管控、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等成功治理经验上升为地方法规,明确统筹山水林田淀草城系统治理,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建设,为实现白洋淀生态环境高水平、高标准治理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与追责问责工作机制》,建立日分析、旬预警、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工作机制,将市县和部门全纳入,对断面、排污口和重点涉水企业等要素做到全覆盖,着力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由衷地感喟。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白洋淀交出清新明亮答卷冬日的白洋淀,藏起了苇绿荷红的美景,一望无际的冰面上,等待收割的芦苇映得满淀金黄,呈现一种油画般凝固静谧之美。在西前街村西南方向,几台用来清淤的绞吸船正在作业,这是第三期白洋淀清淤工程的一部分,也是新区进行白洋淀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哎,真是让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痛心。
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正率先在华北明珠白洋淀渐渐变为现实。看着淀里水质一天比一天好,他和住在淀边的千千万万百姓一样,心里特别痛快。
截至2021年,共清理乱占3.8万平方米、清理垃圾47.9万立方米、清理违建56.2万平方米,实现补水通道畅通、洁净。2020年,成立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现全流域统一监测、统一考核、统一监管。
截至2021年,流域938公里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任务全部完成,散乱污企业全部取缔、动态清零,非法排污口全部取缔封堵。白洋淀流域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淀区全域实施退耕还淀还湿,淀区芦苇平衡收割开创历史先例,水生态修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以水质提生境、以生境保物种,白洋淀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盛景风采再现。
新改革强化监察执法。我十几岁时就打渔,当时没什么污染,水质和现在差不多。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并举,推动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让白洋淀治理走上快车道,实现加速度。成立白洋淀水生态修复保护专家组,充分发挥科学智囊专业咨询作用。
新法规推动依法治理。新技术完善监测网络。
以水质提生境、以生境保物种,再现荷塘苇海风采1月6日16时,安新县端村镇西前街村的清洁工刘振安放下清洁工具从家里出来到淀边转转。用好执法利剑,常态化开展异地执法、交叉执法、巡回执法专项行动,督促整改涉水问题501个、风险隐患534个,立案处罚37件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